距離端午還有七八天,58歲的王林議與往年一樣,提前給兄弟姊妹們準備了200來個粽子。綠豆、腊肉、蛋黃……各種口味的粽子是她準備好原材料後手工包的。她說,包粽子是一種傳統習俗,希望一代代地傳承下去。
  其實,自己動手包粽子,正漸漸流行(相關報道見本報昨日10版),今天起,撥打966966或@重慶晨報微博,分享你的“家傳粽譜”。
  粽子記錄著母親的操勞
  說起粽子,王林議就想起兒時在萬盛老家的日子。從她五六歲記事開始,每年端午節前後,她家所在的那條街上,總會飄起粽葉的清香。
  “那時所謂的‘過年過節’,主要就是春節、端午、中秋這幾個傳統意義上的節日。”在王林議的印象中,兒時的端午非常熱鬧,除了包粽子,大人們還要用大紅布包裹棉花,然後捆成一個猴子的造型,趁端午前後的下雨天,將布猴扔到正在漲水的河裡,聽說這是為了紀念屈原的一個習俗。
  當然,小孩子們認為熱鬧,更多的還是那段時間可以吃到平時很少吃到的食物,比如粽子。王林議家的粽子,出自母親猶洪芬之手。由於父親被下派到農村,家裡全由母親操持——她白天要做工,晚上才能包粽子。王林議說,那些粽子記錄著母親的操勞。
  白粽子的清香最難忘
  左手拿起一片粽葉,在右手的幫助下沿著捲起的手掌裹成一個錐形,舀進幾勺白糯米,用筷子插入錐形底部夯實,再將粽葉裹成一個三角錐形,用繩子系牢。很簡單的步驟,一個傳統的粽子就成型了。
  王林議所學的,也是這種最傳統的包粽子方法。粽香,是王林議記憶中最為純正的粽子必須具備的味道。兒時生活條件並不好,母親猶洪芬能夠給一大家子準備的,就是由粽葉和白糯米製作而成的白粽子。不過,這種白粽子最能勾起王林議與兄弟姊妹的兒時回憶。
  粽子傳承的是家的感覺
  王林議在六個兄弟姊妹中排行老二。作為家中的二姐,她很早就開始幫母親猶洪芬分擔家務。幾十年來,王林議每年都會包200多個粽子,帶給已經成家的兄弟姊妹,這些堅守了傳統做法的粽子清香可口,是兄弟姊妹們的最愛。王林議說,與現在各種口味的粽子一樣,她包的粽子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就根據家裡人喜愛的口味,做過各種嘗試,分別添加了綠豆、紅豆沙、蛋黃、腊肉等,形成或甜或鹹的多種口感。
  王林議認為,兄弟姊妹愛吃或者每年期盼著的,實際上是一種家的感覺與氛圍。這種感覺,只有家人親手做的粽子才有。
  經驗分享>
  包粽子,你也可以試試
  經驗分享>
  第一步:選料。白糯米要選個頭兒較大、較飽和的圓糯米;粽葉則要顏色深綠,葉面平整少鋸齒,略顯硬實但又不乏韌性。其它食材,根據口味自行準備。
  第二步:準備。先將糯米淘洗乾凈,再用清水浸泡4小時,以便糯米發脹後更容易灌入粽葉中,也更容易煮熟;如果製作綠豆粽,要將綠豆與糯米一起浸泡。泡米的同時將粽葉洗凈。
  第三步:包粽。取下一片粽葉,將下端裹出一個細長的尖尖,成漏斗形狀,用勺子把餡料裝進去,用筷子壓實,再把上端的葉片折下來,一扭,一捏,一捆,就成型了。捆粽子用的是抽掉主莖然後撕成細條狀的粽葉,鬆緊適度,不影響粽子外形,也不會讓粽葉脫落。
  第四步:煮粽。冷水時放下粽子,水要浸過粽子全身。大火燒至水滾開後,改用文火慢慢煮,一般1-2個小時就可以了。
  第五步:吃粽。將捆粽子的粽葉鬆開,即可食用,也可根據自己口味蘸糖吃。
  本組文/重慶晨報記者 盧雨 實習生 彭飛  (原標題:端午到,尋找淡忘的家傳粽譜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coewqgxuwvyy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