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達川創新機制依法安區——
  “南城麗苑小區的謝大爺這幾天總叮囑我要帶頭遵守居民公約,說要第一個監督我是否依法治理社區。”12月18日,記者走進達州市達川區三里坪街道四合社區,社區黨委書記陳憲德介紹,經過居民大會討論通過的四合社區居民公約12月10日開始實施後,居民積極性很高。
  通過居民公約管理社區,是達川區開展法治安區的創新實踐。該區還創新實施“315”群眾工作法、十大民生救助制度等,大力提升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社會治理和法制教育“五種能力”,構建良好社會治理秩序。
  □本報記者 戚瑛 任雲 曾實
  居民公約管社區群眾心裡很踏實
  “居民公約實施的效果明顯。”陳憲德細數變化:居民文明行為增強,亂扔垃圾等不文明現象消失;居民法治觀念和自覺意識增強,主動向社區反映訴求的增多;社區向心力和凝聚力增強,居民治理社區的主體作用得到發揮。
  過去,四合社區各樓幢有樓幢公約、各小區有小區公約,內容甚至相互“打架”,很難有效落實。11月10日,社區組織幹部、居民代表到中江學習基層依法治理經驗。回來後,將中江經驗與社區實際相結合,在法律法規和政策框架內,制定了《四合社區居民公約》。
  居民公約制定過程中,3萬多名居民全參與,起草過程經過3次征求意見和整理修改。“根據居民建議,取消‘黑名單’制度,將‘對違約居民暫停服務’改為‘給予相關處罰’;將每名黨員幹部參加夜校班的次數增至4次。”陳憲德介紹,現在,居民之間有了爭議,會依照公約處理,很多難題容易解決。“我參與、我制訂、我簽字、我遵守。”謝大爺說,“這種氛圍好,凝聚了人心,我們心裡踏實。”
  有了“315”群眾工作法不再“信訪不信法”
  “吵鬧沒用,要相信法律。”這是東興鄉馬家壩村村民李汶城的切身感受。因為房屋問題,李汶城多次上訪。達川區委群眾工作局多次與涉事單位和當事人李汶城座談。10月9日,李汶城的訴求在政策法律框架內圓滿解決。該案堅持“在法律框架下解決問題”的原則,是達川區推出的“315”群眾工作法中的一項原則。
  去年9月撤縣設區前,由於遺留問題,農民工、下崗職工等因各種訴求上訪,甚至出現“信訪不信法”、“棄法轉訪”現象,加之一些幹部執法不規範,信訪問題成為“老大難”。如何啃下這塊硬骨頭?達川區推出“315”群眾工作法:即三項制度——實名舉報制、查實獎勵制、誣告查處制;一項原則——在法律的框架下解決問題;五個到位——問題解決到位、困難幫扶到位、重點關註到位、依法處置到位和逗硬問責到位。
  隨著“315”群眾工作法深入實施,“信訪不信法”的風氣得到有效遏制。達川區信訪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11月底,全區信訪總量及重覆訪、集體訪、越級訪數量分別同比下降25%、31%、33%、45%。
  救助困難群眾依章“一條龍”服務
  “今天專門來為11戶村民代辦救助事項。”12月19日,記者在達川區政府政務服務中心惠民救助窗口見到香隆鄉代辦員趙小松。趙小松對11戶村民的情況瞭如指掌,他隨手從文件袋里抽出一份資料,“插旗山村三組張紹和家,因今夏天旱糧食無收、生豬死亡等原因,申領臨時生活補助300元。”
  趙小松表示,全鄉上千救助對象的情況他都瞭解,他每周都會來這裡一兩趟,辦理各種事項。
  因病致貧、因災致貧、積弱積貧的群眾,在生活方面有很多困難和訴求。達川區啟動實施“十大民生救助制度”,從救助對象、標準,到辦理流程、操作規範,都有章可循,對困難群眾進行“一條龍”服務。
  47歲的陳奎家住三里坪街道四合社區五小區,他的妻子患尿毒症,前期治療花費30餘萬元,每月透析費用高昂。陳奎通過社區遞交救助申請後,每年領到1萬元救助金,減輕了生活負擔。
  達川區政府政務服務中心副主任黃躍兵介紹,“十大民生救助制度”的很多內容是對國家現行救助制度的補充,形成制度後,救助管理程序更加規範、科學和透明。
  (原標題:我參與 我制訂 我簽字 我遵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coewqgxuwvyy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